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但其实大学生群体的精神内耗及其心理问题已经日益突出,有数据显示超过五分之一的大学生感到抑郁,接近一半的大学生处在焦虑之下。
在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2022 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中,对近 8 万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抑郁和焦虑风险的检出率分别大约是 21.48% 和 45.28%。 另一项发表在《心理学前沿》的研究,调查了全国 43 个城市、23 所大学,共计大约 10 万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平均的心理障碍患病率为 22.8%。 过着校园生活的大学生本应无忧无虑的,为什么抑郁问题如此严重?他们到底都在愁什么?为什么而愁?这值得全社会关注和重视。 01 01 超过 7 成大学生深受心理压力困扰 国内一项研究表明,有 73.2% 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其中对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当属学业压力和不确定性压力。 感知到较高学业压力的大学生患上精神障碍的可能性相对来说要高出 1.43 倍,例如年级越高,学业压力也会升高,导致高年级大学生的患病率更高;医学生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学业压力,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也更高。 不确定性压力指的是对当下和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压力,大学生作为年轻人,缺乏社会经验和心理成熟度,会产生对当前状态、生活意义、人生目标和毕业去向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常常伴随着不安全感、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最终造成焦虑和抑郁问题。 约有 54% 的大学生报告感受到不确定性压力,这些大学生的患病风险高达 2.55 倍,这比其他任何压力都要严重。 02 02 精神内耗正在掏空大学生的内心 精神内耗,在心理学中通常认为是自我控制资源的消耗,自我调节资源模型认为自我控制资源是有限的,当我们调节资源或能力不足时,就会体验到自我控制困难,产生所谓的精神内耗。 精神内耗往往代表着情绪调节能力的不足,从而造成抑郁和焦虑等精神障碍。研究发现,约有 30%~40% 的大学生存在着不良情绪调节策略,例如思维反刍、回避和抑制等。 回避和压抑并不会让负面情绪消失,而是会不断地在内心累积、蔓延。 特征: - 内心的冲突:在心理上存在矛盾和纠结,难以做出决定或处理问题。 - 持续的心理压力:长时间处于紧张、焦虑和压力状态下,难以得到有效的休息和放松。 - 情绪的消耗:情绪波动频繁,容易情绪低落、易怒或疲倦。 - 自我价值矛盾:对自己过高的期望和标准,内心自责和自我否定。 对策: - 自我关怀:给自己设置合理的休息时间,进行放松活动,如冥想、瑜伽、阅读等。 - 情绪管理:学习情绪调节的技巧,如深呼吸、积极思维、寻找支持等。 - 目标和优先级:设定明确的目标,并根据重要性和紧急性合理安排任务的优先级。 - 注意力管理:集中注意力于当前任务,避免分散和过度承担责任。 - 寻求支持:与亲友、同事或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困惑和压力,寻求理解和支持。 在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中很少会涉及到情绪调节的课程,同时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人际关系也较为单纯,因此很多大学生并没有发展出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帮助自己在遇到困难挫折时调整心态,进而从容地应对难题。在面临精神内耗时,建议与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进行交流,共同探索解决的方法和策略。 03 03 很多大学生缺乏家庭社会的支持 研究表明,缺乏家庭和社会支持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一项针对中国大学生的研究发现,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大学生缺乏家庭和社会支持。 根据社会支持理论,社会支持可以为人们提供资源和信息,帮助应对各种挑战,因此社会支持是一种保护性因素,能够预防心理障碍、缓解压力反应、增强心理韧性和提升自我价值等。 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支持,就很容易感到压力、孤独和无助感,从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如果失眠、焦虑已经影响了你的生活很长时间,经常感觉到不开心和暴躁。 *文中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