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故事
【康复案例】抑郁症康复这条路,究竟怎么走才能轻松些?
< 返回


今年9月,患病3年的小林终于获得了康复。前前后后大概治疗了有两年,直到今年的下半年才彻底的康复。

 

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小林在对抗抑郁症的道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最终又是如何解决的。


疾病症状消失了,但困扰的问题还在

得抑郁症的时候,小林才不到13岁。休学、看病、吃药代替了读书,成了她这几年的大事。痛苦、迷茫、绝望深深地困扰着她和家人。

 

实际上,早在去年年初,小林就已经在医院治疗过,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林的病情得到了缓解。眼看着症状没有了,为了不耽误学习,家人非常迫切地想让他复学。然而当小林再次踏入学校那一刻,莫名的恐惧感和不安又涌上了心头。不到一个月,小林又复发了,最终还是选择了继续休学。

 

后续又进行了两次的治疗,同样是在症状消失停止治疗不久后又经历复发。

 

当孩子再次复发不得不休学在家,小林的妈妈难过地叹气。她觉得孩子是自己的,作为父母,孩子生病了他们有责任照顾,只是在治病上她也无能为力,看着小林忍受抑郁症的折磨,她恨不得生病的那个人是她自己。她迫切地想要知道到底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彻底好起来。

 

在多次求医和治疗中,小林经历了药物作用和病情反复的折磨,最后来到了我院。



多数人在治疗抑郁症这条路上历经磨难。


在前期与疾病的对抗中,小林短暂的获得了生理上的解脱,症状虽然消失了,但是还称不上是彻底的康复,每次都迎来了病情的复发。

 

彻底康复,目标应该是让患者康复后逐渐发展出于疾病共存的、对生活正向的适应能力和积极应对挑战的心态,减少疾病的困扰和负面影响,能够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找到活着的意义。



抑郁症的康复,不仅仅考量症状的消失

后续在我院的治疗中发现,之前支持小林治疗的手段太单一了,主要采取的是临床疗法。因为小林的父母并未对孩子生病的根源进行深究,在康复初期就把小林送回学校,导致了疾病快速的复发。

 

小林的父母没有深入思考孩子患病的根源、心理上的症结是否解开、认知上的偏差是否有被纠正回来,也没有细想小林是否已经完全具备回到学校的心理素质。也许导致这一切的根源是小林的父母对抑郁症始终没有正确的认知,在他们看来,这个病和普通病没什么两样,只要症状没了,那就是康复了。

 

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我们知道精神疾病和普通疾病有着很大区别,即使躯体症状的消失,也不能代表疾病的痊愈。最终的考量标准还是要看患者的社会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患者认知的转变情况。

 

在小林来到我院做完诊断,进行治疗之前我们的医生就和她父母说清楚了这一点,小林的治疗不仅仅是让他表面上好起来,更重要的是弄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生病的,要让他能够重建认知,拥有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学业。

 

后续的治疗还是顺利地进行了,除临床疗法外,门诊为小林进行了心理治疗、从思维方式上去纠正认知的偏差,帮助小林恢复社会功能。轻描淡写的治疗过程,其实花了很长的时间。

 

终于,在持续的、足疗程的对症下药治疗下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为什么抑郁症的康复道路这样艰难?

抑郁症是常见的精神障碍,患者的复元,有着基于自身的多重考量。很多患者担心的是:长期的服药是否会让自己的大脑变笨,以至于以后再也无法恢复到以前的状态。如果被同事,朋友、身边的熟人知道了自己得的是精神方面的疾病,会不会遭到歧视和排挤,会不会导致以后找工作被用人单位拒绝,会不会影响结婚生子等等。

 

这些担忧,有患者病耻感的存在,也有来自社会对精神疾病的误解和不包容。

 

在康复的道路上,患者需要应付种种难题,疾病带来的认知功能下降,药物的副作用,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经济压力等等,这些问题都非常沉重,长期压在患者心中。只有把这些问题真正的解决了,患者才能真正康复,重回正常生活。

 

以上这些问题,涉及到多领域多专业,也涉及到个体的经验和感知,以患者个人的微薄力量,难以面面俱到。还需要家人的更多支持,社会的更多援助和理解。

就诊预约 医生查询 在线咨询 TOP
就诊预约
联系人姓名
性别
年龄
联系电话
预约时间